
今天世界一體化心態盛行,各國政府只講求文化輸出,在全球佔地盤,搶大眾眼珠。大家也許知道,今天英國官方很努力向全世界推廣莎士比亞作品,他們現在根本不介意全球各地演員以自己母語在舞台上搬演莎劇。英國官方支持非洲、拉丁美洲、太平洋島國原住民演出莎劇,出錢出力,在所不惜。莎士比亞名氣大,具票房號召力,所以連聾啞劇團、傷殘人士劇團、兒童劇團,也會可能演出莎劇,英國官方對此不只歡迎,甚至可能願意支持。如果中國木偶戲搬演《奧賽羅》、蘇州或其他地方評彈說書唱出《哈姆雷特》,台灣歌仔戲要演出《李爾王》,寫信到英國莎翁機構,說不定也可能得到贊助。
我要強調、重複闡明莎劇偉大,在於他以詩句來寫對白,刻劃人性會更淋漓盡致,能穿透到觀眾心裡,其感動力量去到發人深省地步,歷久不衰。因此演出莎劇,要具基本準則:對白翻譯要千鎚百鍊,表達出莎翁語言藝術,而演員能唸出穿透入心詩句,觀眾可以陶醉於美麗境界之中。這般莎劇演出,才算具價值與意義。所以老實說,如果翻譯劇本和演員表達能力未到位,呈現不出打動人心的詩句對白,那放棄演出其實也不壞,畢竟莎劇並非適合每個劇團,而每一齣莎劇,也並非都適合搬上到中文舞台上。
劇場人熱心追求感動人心效果,才是演出莎劇的核心意義。因此嚴格來說,當今世上各地很多劇團演出莎劇,演員唸對白不適當,失去詩意,(可能是因為翻譯不佳),那麼箇中意義其實並不大,甚至可說在謀殺莎士比亞。
現在全球各地演出莎劇,由於劇團實力不夠,因此往往會犧牲莎翁作品核心精萃(演員唸對白時失去詩意),那其實是災難呀!然而連英國莎士比亞官方機構都覺得無所謂,令人無話可說。
2024年香港藝術節委約吳興國製作大型莎劇《凱撒》,而該作品於2024年6月中在台北重演。我於2月23日在香港看了演出,這裡我想講出我意見。

縱觀海峽兩岸三地,吳興國乃絕無僅有京劇人材。他國際視野廣闊,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,而他所採切入點,是以京劇形式來演出西方經典劇目。看資料,他對莎士比亞作品情有獨鍾,至今已演出6齣莎劇,此時候回顧與討論他演莎劇這條藝術路線,我想適當不過。
一直以來,吳興國都是全面掌控自已作品,擔任出品人,自編自導自演。他長期堅持所走藝術道路,儘管充滿荊棘,卻仍繼續走下去,終能在香港、台灣、歐洲建立聲名,實在令人敬佩!
莎士比亞乃文學泰斗,世界文學高峰。首先大家要清楚,他劇作優勝在於描畫人性,而他更厲害在全用詩歌語言來呈現,因此他的舞台對白美麗無比。
不過,今回吳興國演出凱撒,專注於時下流行的政治命題,突顯民主共和與獨裁專制之鬥爭。吳興國關心凱撒生平故事:凱撒在戰場上建立豐功偉績,便沖昏頭腦,要稱帝盡攬大權,不聽民意,終為愛將Brutus大義滅親,將之刺殺。凱撒乃羅馬大英雄,而Brutus與眾元老淪為叛徒,於是兩派對立,引發內戰。
吳興國陶醉於邁向民主,路途崎嶇,過程流血傷亡這種悲情。惟他忽略全齣戲由全男班演出,沒有女角,於是溫柔浪漫情節與場面等,完全欠奉,令到全劇單調乏味。
此外,吳興國這次演出,根本並非製作京崑新創劇,而是製作國際化歌劇,甚至還近似一齣唱京崑曲的musical。該劇已經安排到意大利演出,未知與演出接近歐美音樂劇有關。
該劇還有兩個弱點很惹注意,首先音樂部份,許舒亞創作的西方管弦樂團樂音,完全放棄京劇元素,固然沒有鑼鼓,連打板亦不用。其實京劇與崑曲唱腔,都需要打板陪襯。大家要知道,台灣國光劇團也有採用西方管弦樂團,但他們仍然保留響板。響板一打起來,京劇味道便出來。
至於雷碧琪所寫的歌詞句子,純屬現代散文模式,完全沒有京劇古典韻文味道,那屬大傷。此外,這齣戲由吳興國與崑曲王子張軍合演,本來觀眾都期待兩人在舞台上會擦出火花,結果卻是事與願違。更壞的是,今回京劇唱腔混和崑曲唱腔,我有時還覺得出現不調和,其演出效果實屬差強人意!
吳興國今回創作《凱撒》,選擇管弦音樂、散文歌詞、與崑曲王子合作,本來試圖突破,可惜卻卻只製作出藝術成就不高的opera與musical混合體。全戲沒有一首讓觀眾記住的主題曲,而又欠缺朗朗上口一句歌詞,高潮戲還並不明顯,因此便沒有能感動觀眾的一幕戲。
《凱撒》大遺憾是劇本完全沒有出現莎士比亞詩句對白,因此就算吳興國怎樣在舞台上混身解數來發揮,在舞台上扮演多個角色,過足戲癮,洋溢內心歡愉,也彌補不到觀眾未能親炙莎士比亞作品的得益,享受不到觀看莎劇的趣味。此劇海報是吳興國扮演的凱撒,造型視覺效果極具氣勢,但這並非選擇搬演該齣戲的理由。最後,我重複一句,演出莎士比亞作品,勿忘初心,精心演譯作者美麗無比詩句對白呀!
#####
圖:香港藝術節
[ #文化 #藝術 ]